|
迁移机制与可能性
1.物理接触渗透
若防火泥与电缆外皮直接接触,且防蚁剂为油性或乳剂配方(如含氯丹、林丹的油剂),在高温或潮湿环境下,药剂可能通过毛细作用渗透至电缆护层。例如,聚氯乙烯护套在50℃以上会软化,若此时接触含药油剂,渗透风险显著增加。
2.挥发与扩散
部分有机氯类防蚁剂(如狄氏剂)具有挥发性,在密闭电缆沟中可能通过空气扩散附着于电缆表面。但0.3%浓度较低,且防火泥若为非凝固型硅橡胶基材(如RE861),其致密结构可减少挥发物迁移。
关键影响因素
1.材料相容性
•防火泥类型:传统高铝矾土基防火泥易开裂,可能为药剂迁移提供通道;而高密性防火筑材(如RE524)遇火膨胀形成隔热层,日常状态下可阻隔药剂渗透。
•电缆护层材质:聚氯乙烯护套对油性药剂耐受性较差,而尼龙12外护层或机械性防蚁电缆的尼龙层可有效阻隔药剂。
2.施工工艺
•分层处理:若在电缆周围先喷洒防蚁剂,再填充防火泥并复土夯实,可减少药剂与电缆的直接接触。
•浓度控制:0.3%浓度低于多数防蚁剂在护层材料中的推荐用量(如聚氯乙烯护套常用3%-5%),迁移风险相对较低。
风险控制措施
1.材料选择
优先选用非凝固型防火胶泥(如RE861)与低挥发性水剂防蚁剂组合,避免油剂与电缆护层直接接触。
2.施工优化
•隔离层:在电缆外皮包裹一层含药泡沫塑料带(药物浓度≥20mg/cm²),形成双重防护。
•环境控制:确保电缆沟干燥,避免积水导致药剂溶解迁移;施工后24小时内避免淋雨。
3.定期检测
对运行中的电缆进行定期绝缘电阻测试,若发现护层电阻下降,需检查是否因药剂迁移导致腐蚀。
|